30042337.jpg

翻开卷首语,担任《假杂志》创刊号主编和出版人的言由以“我们是否还需要一本摄影杂志”展开了他对杂志定位和未来的思考。《假杂志》创刊号围绕着“不可及”这一主题,从组稿到付梓完成前后两年时间。杂志以专题、别册、专栏、展览及摄影书五部分内容展开,带领读者在当代摄影的世界中展开的一场视觉和智力上的漫游。

 “不可及”专题中包含了中外共五名摄影师亚历克·索斯(Alec Soth)、米田知子(Tomoko Yoneda)、游莉、朱岚清和木格作品的评论及访谈。文章分别由数位活跃在摄影创作和评论的青年写作者执笔,以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颇具深度的评论。

在开篇围绕索斯历年摄影作品所展开的文章中,张文心从她个人的回忆出发,在其 “知识分子的武器库”中选用社会学、心理分析和符号理论切入索斯的图像,围绕艺术家作品区别于其他纪实摄影实践的“星空式”叙事方式进行了思维紧密的分析。青年摄影批评人胡昊针对索斯《眠于密西西比河畔》这一重要作品的内容、逻辑以及展览方式先后进行了阐释,文中分别运用福柯和齐泽克的理论来验证索斯图像的“去典型化”以及附着在不同形象上的“时间性”。在随后围绕索斯作品展开的访谈中,张文心摒弃传统按照时间和艺术家创作为线索的访谈方式,而是通过类似心理分析的谈话进入到摄影师无边的精神世界中。

30042339.jpg

日本摄影师米田知子的作品在跨页中传递出一种看似静谧却饱含想象力的意涵。朱岚清就米田知子的学习和创作生涯进行了梳理,从作品中地点、空间和历史之间的关联进而展开阐述,将摄影师作品中的空间引向那些被人们遗忘的历史之中。中国摄影师游莉的作品从杂志三分之一处开始,我的视线也随着翻页的动作定格在每张图像的取景框中,被每张照片本身所具有的绘画性所深深吸引。这些混杂了摄影师在不同时期和地点拍摄的纪实照片此时脱离于叙事而存在,并在积累之中展示出游莉强烈的个人风格。沈宸所撰文的《游莉的北方》将阐释的重点集中在摄影师作品的内容,即摄影师长期以来所拍摄的北方之上,从现代性的角度上提出了个人的观看方式。抛开文章结构上的瑕疵之外,沈宸的文章以触类旁通的描述帮助读者以进入游莉的影像世界。 

30042340.jpg

朱岚清早期作品《负向的旅程》常以手工书的形式被报道和展现,在接下来的页面中,作品不同部分的影像被抽离出语境,再以相同的尺寸在杂志上呈现。胡昊针对《负向的旅程》的内容、内在逻辑和形式进行了类比式的分析,文章后半部分最后延伸到对作品展览形式的探讨,强调手工摄影书在弥补空间限制的条件下所发挥的作用,并在最后就作品在故乡题材中的识别度,以及类似题材的创作方式提出问题。在四位以拍摄彩色摄影作品为主的艺术家之后,木格黑白影像不期而遇地出现在指下的书页中,我脑海里闪现出木格早期作品中影像和他不定期写在“木堂格”公众号上的文字,不免开始幻想他的生活和经历,而这在林叶为杂志所撰写的《低至尘埃,归于灰烬》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30042341.jpg

杂志中的“特别专题”以意料之外的方式出现,张君钢和李洁所拍摄自然彩色照片被全出血(full bleed)地展现在杂志页面之上,几乎在图像上找不到焦点,就好像他们给照片所起的名字,如《自然力量和他和她的精神混合而成的神秘的成就》那般让人摸不出头绪。在“别册”中,摄影师的作品被隐藏在文字页面两侧的二维码中,扫码破解的行为将阅读打断,同时手机屏幕上所出现的局部的画面需要再次的手动介入方才可以看到全貌。阅读整片文章的过程在作者详尽的文字导读和重复的手机扫码下完成,与其说是文章是作者对作品的阐释和分析,不如说是张之洲通过研究两位摄影师影像,带着摄影意识去找寻疑问和重新思考摄影媒介的过程。

将别册插回杂志,我不禁回想起许久以前第一次翻阅Aperture杂志时的那份冲动,以及认真阅读完毕之后的满足感。当视觉被全新的图像所占据时,对好文字的深入阅读和咀嚼非但不会限制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而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接下来,由摄影师塔可为专栏所贡献的《嵩洛游记》算得上杂志中不可多得的亮点,塔可的文人笔记形象生动又不失幽默,好似带领读者同他一同遍访黄易日记中所记载的金石碑刻。在另一篇专栏中,刘张铂泷从他过往的摄影实践出发,在《以科学之名——摄影师镜头下的实验室》一文中讨论了摄影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此外,杂志的“展览”部分刊登了张文心所撰写的《摄影作为一种海洋生态,评2015 MoMA新摄影展》一文,最后,担任杂志主编和出版人的言由以九本摄影书的推荐作为全书的终结。

 30042342.jpg

移目西方当代摄影期刊,以The 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Aperture和FOAM为例,这些刊物虽然各自拥有不同的创刊背景,但总体通过月刊或季刊的形式,归纳并总结最新的国际摄影趋势、介绍国内国际新锐摄影师作品,并提供业内的观点和深入看法,在内容上保持了话题性、前沿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在数字化时代,这些当代摄影杂志在传统印刷发行渠道之外,还开放数字化版本供读者选择。与此同时,这些摄影杂志也逐渐转变为机构开展线下活动、组织奖项的平台,在读者与当代摄影的对话中搭建不同维度的桥梁。

那么,题目关于“我们是否还需要一本摄影杂志?”的提问在此时已得到了回答,《假杂志》创刊号向我们展示了一本立足于本土的当代摄影杂志的可能性。它的出现首先建立在言由对当代摄影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以基于“同时性”和当下的摄影艺术展开了纸上的探索。它是对快速阅读文化和知识快消的反抗,在大多新兴事物都昙花一现的今天,《假杂志》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入与国际当代摄影对话,并如何抵达更深层次思考的路径。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创刊号的作者是一群活跃在摄影实践和学术领域的青年摄影师和学者,虽然他们依然在探索过程中,但已然展现出了熟练运用摄影和文字与知识沟通的实力。除此之外,言由发挥了他在书籍设计上的才能,使得《假杂志》在样式上更接近一本国际摄影杂志的品质。

然而,面对一些来自行业内针对《假杂志》所提出的“不自量力”体制外生存的质疑, 言由和编辑团队是否能够坚定不移的坚守自己的理想。此外,创刊号中的文章多以评论为主,在结构上略显单薄,是否在未来可以做出适当调整,变得更加多元?

这一切都是开始,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