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摄影人选择远赴英、德、美、澳等摄影教育系统较成熟的国家学习。而到底什么样的摄影教育,乃至是学习理念,才能在当下帮学生更好地成长?


这一次,我们透过杨莉莉对近期出版的《英国摄影教室》的阅读发现,在众多风格迥异的摄影教育理念中,英国摄影教育贵在坚持“研究作为实践”的理念:它将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摄影、乃至跨学科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


杨莉莉副教授早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现任教于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不论从学生,还是从高校教师的视角,她都对国内摄影高等教育的现状很熟悉,她所做的中英两国摄影教育的对比分析,很大程度上源自多年的学习和教学观察,颇具实际意义与参考价值。


值得欣喜的是,以杨莉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摄影教师正为改变中国摄影教育的现状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也将有机会“足不出户”,接受更好的摄影教育。

研究作为实践——从《英国摄影教室》谈当代摄影教育


撰文丨杨莉莉

自1970年代,英国开创了摄影本科教育,英国摄影教育伴随艺术理论、人文学科理论、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成为欧美摄影教育的重要国家之一。留英摄影史论学者何伊宁所著的《英国摄影教室》,是国内摄影人士了解英国摄影教育现状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一、全景描绘英国当代摄影教育现状

《英国摄影教室》既有对英国摄影教育历史的整体回顾和展望,也有极为细致的摄影教育相关信息的整理列举(如对各个高校的本科至博士学位的摄影专业课程大纲,英国摄影机构及摄影媒体、摄影理论书目的收集),还有作者在和中国摄影留学生的访谈中,共同讨论了被访谈者所在院系的特色优势、及他/她们的作品创作观念和历程。对于青年学者及学生来说,大可以作为一本很好的摄影工具书。


19284417.jpg

▼《英国摄影教室》内页,与英国20位高等教育课程负责人及摄影教育工作者的对话,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提供



英国摄影教育经历了从摄影技术到摄影艺术,从传统纪实摄影、艺术摄影到当代艺术摄影的发展,如今已然成为摄影教育市场细分、理念多元的优秀教育资源。然而不论如何专业细分,英国摄影教育的一个共性“研究作为实践”是非常被推崇的。在他们看来,理论研究是摄影创作(实践)所不能绕开的环节。

也就是说,所谓的学者型艺术家,不论生产何种类型的摄影作品(纪实、艺术、商业),除了针对性的摄影技术与审美的学习,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学习与该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理论来提升作品的深度和表现力。如时尚摄影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语言学、符号学、身份认同、社会性别等理论来提升他们的作品内涵。

同时,英国一些院校还会把学位课程设计为跨专业的学习,如金史密斯学院在社会学系开设了“摄影与城市文化”的硕士学位,将摄影放在社会学、文化地理学中进行专业性的学术研究,这一个议题也是国内外的热点问题。


19284418.jpg

参与访谈的留英艺术家作品选登:陈萧伊 作品《冷山》,2014


二、中英两国摄影教育的异同


我是在国内的美术学院连续接受摄影系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应该说对国内的艺术摄影教育现状还比较熟悉。

从教学方法上比较,中英两国的摄影教育有不少类似的地方,都比较注重学生的独立学习,师生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老师也非常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有帮助的阅读及艺术活动。然而国内的美术学院在师资教育背景的局限、重实践轻理论的学术传统下,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大都出于兴趣和自发,缺乏系统明确的规范和前端的视野,也缺乏老师深层的理论辅导。

我就此问题问了一位在英国拿到艺术类博士学位的朋友:如果学生对某个学术理论感兴趣,该如何着手学习呢?朋友说,英国的老师会让学生先自己阅读自学,然后学生可以带着学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请教老师。如果学生认为太难了读不进去的话,导师会质疑他的学习能力并建议实在不行就退学。

培养“学者型艺术家”是英国艺术教育的传统,也是当代艺术观念中的一个共识,近年来,我国的当代艺术家出身的高校老师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19284419.jpg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摄影与城市文化艺术硕士教学课程现场

19284420.jpg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教学课程现场



而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如何对理论学习理解甚深、灵活运用。以我毕业后十多年,一直作为摄影老师在综合性大学任教的经验来看,并不容易。

将摄影理论、艺术理论及人文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摄影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最终的学习效果也取决于学生的付出程度,及客观环境与资源的优劣因素。一个文科硕士毕业生使用某个理论,作为依据研究他专业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形成从文字语言到文字语言的支撑和应用,都不是太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用抽象的理论来指导可视化的文本,落实在具体的视觉呈现上,难度似乎更大一些。


19284421.jpg

参与访谈的留英艺术家作品选登:韩继伟 作品《自助洗衣房》,2013

19284422.jpg

▼参与访谈的留英艺术家作品选登:黄臻伟 作品《“被假设的城市”计划》,2015


三、“研究作为实践”



对于英国摄影教育中的“研究作为实践”的理念,在当代艺术背景下,我们接受、吸收它并不难,难在如何去很好的执行,这也是我所关注的问题。

在一些摄影课程中,我尝试打破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这种单一的师生学习关系,而是拿出一个具体的项目,由老师和所有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这种导入也是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老师和学生)。

我最近研究的就是社交摄影,让学生学习我的论文以及相关的理论建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跟我的关系很有趣,学习者,助手以及影响下的创作者。



19284423.jpg

▼《英国摄影教室》内页,附录:英国高等院校摄影课程信息,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提供

19284424.jpg

▼《英国摄影教室》内页,附录:50本西方摄影史、理论及批评类论著,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提供



学生的实践也可以激发我的理论思考,甚至我允许学生用各种手法来偏离我的理论,比如我布置一个作业是让他们拍摄陌生人的肖像(通过社交工具认识陌生人),但是,他们欺骗了我,拍摄的是熟人,或者他们为了得到高分,而去雇佣一些漂亮模特,这也是一种和我的新增的社交关系。

坦率地说,我不仅仅在研究社交的影像,这个研究也在制造新的教学关系,新的作业关系,新的师生关系,新的社交关系。不仅有机会让他们去思考自己,也有机会成为一个研究型创作者。

三十多年历史的英国高校摄影教育,在当代艺术观念已日益成为主流观念的今天,“研究作为实践”的理念仍旧恰逢其时,艺术家的创作需要有理论的支撑和转化。摄影教育中让学生并非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各种摄影技术、审美修辞(从而挤占了理论和思考的学习比重),而是学习内容以一个个“项目”的形式存在,学生学习的较大一部分精力在理论研究上,只针对该项目所需使用的摄影技术、审美修辞方法、呈现方式来学习以完成作品。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可以不亲自拍摄制作,只提供思想或主题策略,甚至思想转化为视觉作品的执行策略都可以合作完成(作品仍旧是艺术家个人作品)。这样,艺术的视觉呈现能力的霸权式微或被消解,当代艺术的民主性,使得所有有思考有想法,不同身份、知识背景的人士可以去从事它。


---------------------------------



作者简介:杨莉莉,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视觉传播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19284425.jpg

作者:何伊宁 

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6-3

装帧:平装

丛书:海岸线丛书 THE COASTLINE S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