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何伊宁


19281671.jpg


在翻开这本16开的黑色硬皮书之前,我曾经在世界各地参观过的摄影展览如幻灯片一样在脑海里闪过。我对其中的大部分展览现场的记忆如风蚀的画像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模糊;而另一些却尤其深刻,闭上眼睛仍可以描述地出展线的布局,甚至是每张作品的摆放位置。在摄影展览铺天盖地的今天,那些跨越了历史、国界和摄影类型的展览钩织出一张线索交织的大网,犹如摄影自身历史般扑朔迷离。


在近十年有关摄影史书写的论著中,学者们早已从以摄影技术和摄影师创作编年为主线的叙事中跳跃出来,纷纷从各自在摄影领域中所处的不同身份和语境出发,抽丝剥茧地梳理摄影史中的另类线索。有帕特里齐亚·迪·贝洛(Patrizia Di Bello)和格里·巴杰(Gerry Badger)先后梳理的摄影书的历史,有马克·德登(Mark Durden)编著的有关摄影作者的历史,同样还有这本由意大利策展人亚历山德拉·莫罗(Alessandra Mauro)针对历史上重要摄影展览所编撰的《照片秀:定义摄影史的重要展览》( Photoshow: Landmark Exhibitions that Defined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19281672.jpg

《摄影书:一种历史》两卷本,马丁·帕尔/格里·巴杰,费顿出版社,2006年


《照片秀》通过考察书中十一篇文章中所列举和讨论的标志性展览,为读者讲述了有关摄影展览在塑造摄影史历程中的故事。本书的内容由来自不同国家的摄影史学者、批评家和策展人共七位作者按照年代排序所组成,虽然各自切入的角度有所不同,但重心均围绕着摄影从诞生以来是如何通过一次次展览为为捍卫自身的身份所做出的努力,而摄影自身的权威也在意义的争夺中树立起来。本书向那些对摄影展抱有好奇的读者解释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谁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开展示作品的摄影师?摄影是从何时进入博物馆收藏中的?摄影展览是否有统一的展览范式,这些范式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又有哪些人在过去尝试打破这些规则从而建立起不同的展览逻辑?


本书共有8章内容分别按照时间顺序,针对摄影史中那些标志性的,不久后成为分水岭的展览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其中包括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共的摄影展览、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展览、1891年维也纳艺术摄影展、1929年于德国斯图加特城市展览馆举办的“摄影与电影”展、1955年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策划的“人类大家庭”、1995年德国摄影师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在法兰克福“柱廊”画廊举办的无题个展,以及2001年在纽约举办的“这就是纽约:照片中的民主”等等。同时,作者们纷纷将重心对准促使这些展览成为可能的重要的人物,例如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 Nagy)、博蒙特·纽霍尔(Beaumont Newhall)、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等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

19281673.jpg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主展厅外景

19281674.jpg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主展厅外景


19281675.jpg

1955年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策划的“人类大家庭”展览现场


然而,作为本书中重要的两个章节,《照片秀》的第5章和第8章并非对展览活动的讨论,如莫罗在编者序言中特别指出的一样,这两章节讨论了为摄影展览领域带来巨大变化的人物: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及其具有开创性的纽约291画廊,以及曾主管巴黎国家摄影中心的罗伯特·德尔皮尔(Robert Delpire)。此外,本书的第7章则着重观看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推动摄影进程中的4个里程碑式的展览,及其为现当代摄影展陈所开创和奠定的范式。


纵观全书,7位作者们通过文字和图片档案再现了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摄影展览,构建了摄影师、策展人和观众之间的对话,而这些对话又通过相互的联系发散出一系列隐形的线索。一个是围绕着将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博物馆和美术馆体系中谋求认可的历程;二是西方主流摄影史自身的发展和演变,囊括了从摄影术发明初期的探索到画意摄影,从直接摄影过渡到纪实浪潮,再到受到观念艺术影响的当代摄影实践;三是摄影展览的布展空间设计和展陈方式的发展。


19281676.jpg

现代主义摄影的先驱,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代表作《终点站》

19281677.jpg

由斯蒂格利茨主编的《摄影作品》和他的291画廊是20世纪初美国纽约现代艺术的主要阵地之一,但291画廊也并不完全展览照片,毕加索、勃拉克等欧洲画家的作品也曾在这里参展。


 本书内所涉及的标志性展览截止于2001年,为了弥补对展览讨论在当下缺失, 亚历山德拉·莫罗特意在11个章节之前加入了她与纽约艺术博物馆摄影部现任主任昆汀·巴耶克(Quentin Bajac)的对话,其中特别针对摄影展览在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转变以及挑战进行了思考。本书中另一个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几位作者的写作风格通俗易懂,适合不同层次的摄影从业者和爱好者阅读。


然而,受限于本书所采取的组稿形式,虽然本书中的11篇文章被按照时间顺序贯穿起来,但《照片秀》编排的结构和逻辑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这11篇文章作为平行章节来编排在内容上来说过于牵强,且许多文章在内容上或有重复,同前七篇在内容上联系较为紧密内容相比,后五篇虽然选取了现当代摄影史上重要的展览,但无论在时间跨度上还是内容上跳跃性太大,难免显得头重脚轻。本书的成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者的组稿能力以及各个作者不同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很难将其认为是严格意义上的摄影史专著,而更偏向于有关摄影展览的通识性读本。

19281678.jpg

wolfgang tillmans以展览形式多变著称,他的尝试对摄影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合来看,本书的重点在于为读者提供了一条不同的观看摄影史的路径,与此同时,该书的及时的引进对于中国读者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鲜有摄影部的设置,而公共机构对于摄影作品的收藏和保护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同完善的西方摄影体系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因而本书是否能唤起那些身在其值的决策者们重新思考摄影在博物馆体系中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摄影的展览和收藏逐渐在不同类型的摄影节和画廊来弥补和完善,但大多数展览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缺乏新意,因而对于展览总监和不同类型的策展人来说,如何确定展览的主题(主题展,试验展,收藏展)意义,怎样将概念实现,怎样通过和展览设计师的共同协商增强展览的叙事性,为作品找到合适的展览方式,怎样打破约定俗成的展览设计和装裱形式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于职业的摄影师和摄影艺术家来说,阅读本书能够开拓视野,帮助思考作品和展览之间的联系。


最后,本书可以帮助广大的摄影爱好者将展览放置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下去观看,从而获得深意。


--------------------------------------

图书信息
《照片秀: 定义摄影史的重要展览》
作者:亚利桑德·拉莫罗 (编)
译者: 毛卫东, 刘张铂泷 , 阳莯
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5
页数:272页
定价:198.00


本书作者
亚利桑德·拉莫罗曾构思并组织了数个展览,其中包括美国摄影师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的《罗马》,马里奥·贾科梅利(Mario Giacomelli)回顾展以及意大利摄影师米莫·约蒂塞(Mimmo Jodice)的Lost in Seeing。
在她担任位于罗马的Contrasto出版社编辑部负责人期间,拉莫罗曾策划并编辑过数本摄影论著及展览画册,包括讲述纪实摄影师与人权的《我兄弟的监护人》(My Brother's Keeper)以及《战争的阴影》(Shadows of War)。
目前,她是米兰Forma基金会的艺术总监,从2005年开始组织过一系列摄影师的个展及回顾展。除此之外,她还为梵蒂冈美术馆当代艺术部门担任摄影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