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周玥

19281569.jpg

杰夫·沃尔同名新作展现场,纽约古德曼画廊,2015年


纽约和伦敦的玛丽安·古德曼画廊(Marian Goodman Gallery)在上个月刚结束了杰夫·沃尔(Jeff Wall)的最新个展,接着香港白立方(White Cube)同样将2016年第一个展览献给了他。


每逢新作就接连在世界各地顶尖画廊巡展,且三处展出的都只是艺术家的同一组作品——8张大尺寸照片,在当代摄影艺术中杰夫·沃尔应属第一人。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是由于他的创作方式拒绝了摄影的「决定性瞬间」,而以艺术史为基础,借鉴传统绘画,使用摄影排演「情境」。1978年杰夫·沃尔首次展出透明胶片灯箱作品《被破坏的房间》赢得瞩目,灯箱的形式也改变了摄影图像的显示方式,对后来乃至今天的艺术家都深有影响。


19281570.jpg

被破坏的房间,杰夫·沃尔,1978

19281571.jpg

女人画像,杰夫·沃尔,1979

19281572.jpg

在拉尔夫·艾利逊的《看不见的人》之后,杰夫·沃尔,1999-2000


杰夫·沃尔从来不是高产的艺术家,在他开始摄影的40年以来,作品大概总共一百三十多件。他坚持自己的工作方法和节奏,特别是在90年代后期,他逐渐停止灯箱作品,以更「近乎纪录片」的手法拍摄,作品规律并稳定地隔一两年少量更新;古德曼画廊和白立方也都伴随其推出多个阶段性的个展。


说「规律」和「稳定」,其实是并无太大惊喜。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批评。杰夫·沃尔时隔几年的一次「更新」,不以新系列加以区别,也没有展览命名。从时间线看,1996年他首次将黑白摄影引入自己的作品中,2007年开始创作数码彩色照片,到现在的新作,始终延伸对日常生活这一主题的关注。

19281573.jpg

杰夫·沃尔同名新作展现场,纽约古德曼画廊,2015年


走进古德曼画廊,杰夫·沃尔一如既往的巨大尺寸照片,如果不仔细看或是不太了解这位艺术家,可能只需花上几分钟就看完了整个展览——「感觉什么也没发生」


一个流浪的黑人妇女正注视着路边的废纸箱,再一看,纸箱的缺口还露出了一只鞋子(《接近》);相比,左边的《更衣室》色彩明亮,一个女人正在努力套上一件印花绚丽的的衣服,她扭曲的身姿被鹦鹉图案吞噬,看上去成为了衣服的一部分;三联张《楼梯和两个房间》不规则的显示楼房几处,一个男子靠在门缝边,似乎能穿过楼梯窥视到另一个房间里……


每张照片都是单独的一个「事件」,没有联系,但放置在以往的作品中(90年代以后的作品),它们又呈现出整体性,以及与早期作品之间的差异性。这其一的不同,过去杰夫·沃尔的「舞台」上充满了戏剧冲突和角色特征,而现在作品越来越不热闹,里头的人越来越少,的确,也没有发生太多。一切都如此平凡,萎靡的,不安的,残酷的,荒唐的,犹如破碎的大拼图,组成了「不可爱」的日常。

19281574.jpg

接近,杰夫·沃尔,2014

19281575.jpg

更衣室,杰夫·沃尔,2014


艺术家本人亦用「平淡无奇(prosaic)」一词解释作品的意义,杰夫·沃尔认为自己相比数学家而言并没有做很多特别的工作,不过是发现问题,制定一个方针,然后做出来。但还看到,他的作品中比以往更多关注边缘的社会人群,甚至政治问题,虽然是以轻描淡写的手法。杰夫·沃尔喜欢形容自己的作品是「散文诗(prose poems)」。他说,「有些东西萦绕在我心中,直到从记忆中将它剥出重现,用影像捕捉令我着迷的一切。」


以记忆为基础重新创建图像是杰夫·沃尔的主要创作手法之一,既有描绘瞬间的场景,同时,在这之前或之后发生的情况是开放式的,艺术家希望观者自己体验有多层次的解读。理解杰夫·沃尔为之付出的时间和工作量,其实要求了观者可能需要长期对艺术家工作的关注;另一个角度,我们能感受到这些看似平庸时刻的大制作,是有着艺术家的狂妄野心。


杰夫·沃尔的「散文诗」向我们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匿名事件,简单却陌生,耐人寻味。可以是被忽略的,又可以是有力的,正是这种暧昧令摄影的「真实」更具复杂性和包容性。


那些看似自然随意,司空见惯的画面,实则都是精心上演。他经常耗费数月拍一张照片,像导演那样,搭建好预设的场景,进行「摆拍」。这样的方式挑战了传统摄影「即时见证」的概念,也让他受到是否作为一个真正摄影师的质疑。杰夫·沃尔对这样的指责是一笑了之的,他希望被当作一个艺术家,而不是摄影师。是什么区别了艺术家和摄影师?摄影和绘画、电影之间的有什么联系和界限?摄影的本质又是什么?杰夫·沃尔的创作一直在提出和探索这些问题。


19281576.jpg

杰夫·沃尔的工作照

 

作品《听者》乍看像一张新闻摄影,赤裸上身的男子跪在土地上,旁边聚集着不明身份的男人们。杰夫·沃尔提到这灵感的确源于新闻报道,「你经常在媒体上读到的那种情况:有人被一群人放倒在地上。不是个好预兆。」 但他并非把自己当做摄影报道的记者,而是提炼出一种人工现实,引发对这一时刻之外更多不确定问题的思考。


19281577.jpg

听者,杰夫·沃尔,2015


在《黎明》中,描绘了微光下,一支贝多因人(居无定所的阿拉伯游牧民族)睡在以色列监狱前的橄榄树林下。这两张是否带有某些政治意味?杰夫·沃尔称并不是他的本意,但如有人想要把它变成他们的讨论,如何看世界等,他也丝毫不介意。言下之意是,他负责构建事件发生的空间,抛出一个点,接下来怎么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路径


19281578.jpg

黎明,杰夫·沃尔,2011

对杰夫·沃尔而言,吸引他的拍摄内容不仅仅属于现代题材,社会边缘人、穷人,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存在,制造图像给予了事件一个艺术的永恒存在。除去新闻纪实类摄影的时间属性后,杰夫·沃尔的照片更具维度。艺术并不能解决问题,也无需赋予它再多的责任;好的作品放置在展厅内,或是书本中,自身发出的问题是流动的,需要等待我们去看去抓住。杰夫·沃尔的作品就是这样不被定义束缚的动物,可能永远走在前面,要想抓到它,首先去质疑,质疑它的真实便是思考的开始。(全文完)


19281579.jpg

杰夫·沃尔同名新作展现场,纽约古德曼画廊,2015年


-------------------------------------------------

以上内容来自于图虫特色板块「读立」摄影研究

该小站旨在推介国内外优秀的摄影及当代艺术批评

和富于特色的影像文化类出版物的评论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影像」频道

如果你有观点鲜明、视角独特、论据充分的同类稿件

投稿请直接在图虫站内发表文章

@MrFay 

(以上图片中的现场图来自古德曼画廊)